福建广鑫管道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福建省长乐市鹤上镇滨江商贸城露天11#-2
电话:+ 0591-28922051
传真:+0591-28922053
邮箱:589079@qq.com
【核心观点】
七月以来,“反内卷”政策持续推动市场情绪升温,这并非单一事件驱动的短期反弹,而是宏观叙事发生系统性转变的结果——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通缩阴影,迈向复苏通道。该一转变呈现层次清晰的演进路径:
1、叙事转折起点:预期重构自去年9月开启,政策底已现
美联储预防式降息为我国政策宽松打开时间窗口,同期出台的一揽子措施(如存量房贷利率下调、十万亿债务化解等)不仅是逆周期调节,更是从机制上阻断“债务-通缩”循环的第一步,为宏观复苏奠定基础。
2、主线升级:“反内卷”标志着通缩治理进入细化阶段
今年7月,“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”在高层会议中被明确提出,意味着政策从总量宽松迈向结构优化,旨在修复定价机制和企业盈利。清晰的通缩治理决心彻底扭转市场对“低物价”的悲观预期,增强整体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信心。
3、资本市场领先回暖,PPI修复拐点可期
历史经验表明,沪深300指数通常领先PPI约12个月见底回升。本轮A股自2024年9月反弹已超10个月,PPI拐点渐行渐近。从领先指标看,也支撑该判断:
(1)M1–M2剪刀差已于2024年9月触底回升,指向约半年后的PPI改善;
(2)企业-居民存款增速差已于2024年8月见底,通常领先PPI变化一年左右。
随着“反内卷”政策推进,PPI或在8、9月出现修复拐点,并有望于2026年三季度同比转正,最快或提前至明年二季度,大宗商品也可能迎来较景气周期。
?
【正文】
一、宏观叙事之变:从“物价承压”到“打破通缩”
七月以来,“反内卷”引领市场情绪升温后持续高涨,其背后并非单一事件的短期驱动,而是宏观叙事发生根本转变所带来的预期重构。
拉长周期来看,这一转变始于2024年9月底,政策取向与市场认知迎来系统性转折。在此之前,A股市场经历了长达三年多的弱势调整,而自去年9月26日起,市场走势逐步企稳并震荡回升。即便在今年4月遭遇美国特朗普政府施加的超预期“对等关税”冲击,基于经济基本面的韧性与政策响应能力的增强,市场预期仍实现了较快修复。
在2021年至2024年9月期间,市场情绪偏悲观主要受三大压力叠加影响:
其一,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,导致居民、企业及政府三大部门资产负债表持续承压。房价阴跌不止,引发居民资产缩水,而房贷水平仍处高位,偿债压力并未减轻,严重抑制居民消费意愿。消费疲软进一步传导至企业端,压制其盈利与收入预期。与此同时,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,制约其通过土地财政支持基建投资的传统资金循环模式。在逆周期调节亟需财政发力的背景下,地方政府债务付息压力不断积累,致使财政支出趋向审慎。因而,内需(包括消费与投资)呈现趋势性走弱。
其二,全球供应链自卫生事件冲击中逐步恢复,库存周期由补库转向去库。2022年开始,海外需求较2020–2021年的高位显著回落,库存水平持续平坦化,未能重回此前的备货高峰。与此同时,国内生产效率与产能规模仍处于扩张通道,导致供需出现系统性错配,部分行业甚至面临结构性的过剩压力。
其三,美联储处于快速加息周期,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。在卫生事件后,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供应链重构带来的通胀中枢上移问题,美国CPI同比一度创下四十年新高,远超过2%的政策目标。为此,2021年底美联储加息预期开始酝酿,并自2022年起启动激进加息。尽管后期美国通胀有所回落,但仍持续高于政策目标。在美国高利率背景下,中美利差由正转负并在负区间大幅走阔,国内流动性环境承压明显。
在上述三重压力的交织下,2021年至2024年9月期间,国内经济整体呈现“内需收缩+外需回落+流动性收紧”的特征,通缩压力持续积累。甚至截至今年二季度,GDP平减指数已连续九个季度落入负区间,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长的物价下行周期。在这一背景下,市场预期与现实表现双双走弱,低迷情绪贯穿资产定价。
然而,自2024年9月底起,宏观叙事迎来关键转折。
去年9月,美联储开启预防式降息,下调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。中国顺势推出一揽子货币宽松政策,且针对性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以及推出规模10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化解政策。这不仅在短期内防范了房地产与地方债务风险的上升,也为居民与政府部门实现了实质性的债务减压。理论上,过度负债与物价下行易形成“通缩螺旋”,减轻债务压力有助于打破这一负反馈循环,逐步修复消费与投资意愿。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,标志着中国迈出走出通缩的第一步。
今年以来,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,赤字率目标明显扩张,宏观政策整体延续宽松与托底基调。即便面对美国关税政策的超预期冲击,国内经济仍展现出较强韧性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7月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“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”,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明确了“反内卷”的政策方向。该举措进一步凸显决策层治理物价下行问题的决心,预期后续将出台一系列行业细化政策,整治因内卷所带来的通缩压力。这意味着通缩治理进入实质性阶段,是迈向价格稳定与良性循环关键的“第二步”。
与此同时,全球流动性环境亦迎来改善窗口。在“财政+货币”双紧政策背景下,美国经济压力渐显。2020–2021年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推高美国政府债务负担,2024年美国未偿国债总额已达到GDP的近122%。高债务与高利率的组合显著推升政府付息压力,美联储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。
因此,从更宏大的叙事框架来看,中国宏观图景正逐渐由“通缩压力+流动性紧张”过渡为“打破通缩+流动性改善”。房地产市场企稳慢修复、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持续推进、大型商业银行获财政注资强化资本,表明国内风险因素正被有效控制;而中美多轮会谈后,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的风险下降,外部环境亦趋于缓和。整体而言,短期中国经济正处于“风险和缓、预期修复”的阶段。
二、“反内卷”风起:PPI复苏之路推演
在“打破通缩”成为新宏观主线的背景下,“反内卷”政策正在推动生产资料价格(PPI)迎来上行预期,并有望逐步传导至企业利润修复。从资产配置的大类逻辑看,PPI下行阶段市场往往偏爱长久期资产,而PPI上行期则更利好短久期资产,股市通常表现优于债市。
当前A股市场已呈现较明确的上行趋势,大宗商品也有望逐步进入景气周期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PPI的回升拐点通常滞后于股市回暖:沪深300指数一般领先PPI约8个月至一年半(平均12个月左右)。在多个历史阶段(如2008–2009、2014–2015、2019–2020),都曾出现股指与PPI走势背离的情形,这本质上反映了“政策利好-预期回暖-措施落地-现实改善”的传导路径。
本轮行情中,股指与PPI的分化已持续10个月,目前正步入PPI随势跟进的关键窗口期,PPI同比回升的拐点或已不远。
另外,从流动性视角看,同样存在领先信号支撑这一判断:
一方面,M1–M2剪刀差通常领先PPI同比变化约半年左右,其内在逻辑为流动性改善-经济活力提升-商品需求回升-物价上行。回顾本轮周期,M1–M2剪刀差预示PPI应于今年3月初见回升拐点,但或受美国关税冲击影响修复节奏有所延后,但整体向上趋势未改。
另一方面,实体企业与居民的存款增速差也常领先PPI约一年时间。其机制在于,居民支出意愿提升(居民存款增速下降)+ 企业营收改善(企业存款增速上升)→ 经济活力增强 → 商品需求回升 → 物价上行。从目前数据推断,该增速差预示的PPI拐点有望于今年9月出现。
若参考2015–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经验,从政策提出到PPI同比回正,大约用了三个季度。但考虑到本轮“反内卷”政策并非一刀切式的产能出清,而是更强调有序竞争和价格机制修复,手段相对温和。因此,预计PPI修复的斜率将较2015–2016年更为平缓。拐点出现后,大概仍需4个季度PPI同比可以回升接近零轴水平。因此,若PPI拐点在今年8、9月出现,预计至2026年三季度PPI有望实现同比转正。若政策推进效率超预期,亦不排除提前至明年二季度转正的可能。
此外,根据定量测算,PPI同比跌幅确实有望在8月数据中首次收窄。大宗商品价格与PPI之间具备较强的相关性,因此选取能源、有色、黑色板块中的代表品种(原油、铜、铝、螺纹钢)期货价格,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拟合PPI走势,结果显示拟合优度超过70%,能较好地解释PPI短期走势。模型预测显示,PPI在近两月应当出现回升趋势,尽管7月PPI同比跌幅仍持平于-3.6%,8月有望实现跌幅收窄。
但需注意,该模型适用于短期预测,PPI中期修复的持续性与斜率仍需观察后续政策落实与经济内生动力。但整体而言,无论是从预期修复、流动性指标还是商品价格信号判断,PPI已步入趋势性改善的通道。未来需密切跟踪“反内卷”政策在各行业推进的节奏与效果,进而对PPI修复路径做出进一步判断与修正。
?